top of page

「108年山林開放後登山活動日益增多,山難事件也顯著增加」

台灣的高山地區佔全國總面積的2/3。自從108年政府宣布山林開放以來,登山活動日益增多,相應地,山難事件也顯著增加。過去五年間,已發生近兩千起山難,其中215人不幸喪生,另有42人至今仍下落不明。這些事件凸顯了山域安全的重要性,提醒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登山安全措施。

根據內政部消防署定義,當人們在山區活動時發生意外並需要救援,這被稱為「山域事故」。這些事故通常迫切且不可預測,搜救隊伍需迅速行動。

你有想過連在低海拔山區,會因為對於山域知識的不足,讓我們喪送性命嗎?我們總是認為山難只發生在海拔高、地形嚴峻的山上,以雙北地區為例,我們熟知且低海拔的山區,山難事件依然頻傳,無論從事何種山域活動,具備山域相關知識是你我之間的事。

搜索不收手.jpg

|搜索不收手

搜索不收手

「救援時間只佔搜救過程的1/7」

說到山難搜救,你會想到什麼呢?
山難搜救可以分成「搜索」與「救援」

資深山友黑手吉米分享:「搜救總時程為7天,且必須趕在太陽下山前,也就是84小時;其中救援最快只需30分鐘,即使路途遙遠、地勢險惡花費12小時,也只佔了整個搜救過程的1/7。」

多數人對於山難搜救的第一印象是直升機、吊掛、擔架等,但其實這些都屬於山難「救援」
在新聞畫面裡各種大陣仗的救援背後,其實是救難人員經歷了
漫長且枯燥的山難「搜索」

「不斷來回走動+漫長的無聊時光+蚊蟲叮咬+滿身臭汗+悶熱無風+烈日曝曬」

這些便是所有救難人員在搜索過程中的常態。

未命名設計 (1).png

山難搜救耗時耗力,可以經歷幾小時到幾天不等,甚至是幾週,搜救隊是否能在最有效的時間內找到受難者將成為關鍵。因此,在漫長的搜索過程中,受難者如何透過手邊的東西自救,延長生存的機率變得非常重要。

依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,山域事故以迷路為最大宗,因此遇到迷路該如何應對,為解決山域事故頻傳的當務之急。

113年3月4日位於大南澳隘勇線發生一起山難事故,因受難者發生事故時,有明確發出所在位置座標,得以縮短搜索時間,在13小時內成功獲救。

​(將游標放到畫面中間,以觀看完整救援路徑)

參考航跡取自「登山通報站」

裝備2.jpg

|知己知彼:事前準備

知己知彼:事前準備

登山是一項兼具挑戰性的戶外活動,但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。做好充分的事前登山準備,不僅可以提高登山的安全性,更讓發生事故當下能有應對措施。

能力評估並有完善的登山規劃

了解自身的能力,也深入了解該地形的海拔高度、氣候及登山路線,選擇相對應難度的山,制定合適的登山路線和規劃時間。

學會定位、使用離線地圖

定位座標:

先了解不同的定位方式,常見的工具有「GOOGLE地圖」和「台灣大地羅盤」,皆可在無網路訊號時獲得明確座標。

未命名設計.gif

GOOGLE地圖

將所在位置放到最大且等待藍色圓圈收斂,再將圖釘放置於藍色圓圈內,即可得到所在座標位置。

台灣大地羅盤

擁有基本的指南針功能,特別針對「分享」功能強化設計,提供用戶輸入求救或回報狀況,將定位座標傳送到其他程式或發送簡訊。

離線地圖:

事前在登山離線地圖下載登山路線,地圖能在沒有網路及訊號的情況下,確保自己走在正確的路徑,同時記錄自身軌跡,降低在登山途中迷路的風險。

留守計畫

「在山的那頭守候,為登山者織起一道安全網-留守人」

指派一名留守人員密切關注登山隊伍的情況,該人員應充分了解此次登山活動的難度、天數、路線和氣候條件,而登山者應定時回報位置和當下狀況,在發生突發情況時,做出正確的反應和處理,且並熟悉緊急救援程序,及時將團隊的路線安排、人員組成、著裝和最後聯繫信息報告給救援團隊,縮小搜救範圍。即便找不到人為您留守,戶外安全協會也提供第三方留守平台

合適的登山裝備

「不同的場域所需的登山打包清單也有所不同」

針對不同樣態的登山活動,應先整理好合適的裝備,也能透過山友經驗讓整體裝備更佳完善。帶足裝備能夠支撐整趟登山計畫,同時備妥行動電源與通訊設備,在整趟計畫中與外界保持聯絡和得知所在位置,因應登山的突發狀況。

自救.jpg

|迷途知返:自救與搜救

迷途知返:自救與搜救

當山難發生時,我們應使用裝備得知自身所在位置,順利將座標及求救訊號發出,運用有限資源撐過等待救援的時間,衷心期盼未來每位受難者都能平安生還。

發出求救訊號

依照通訊的媒介不同可分為:

​訊號來源

基地台

衛星

裝置

手機

衛星電話

有通信訊號

或網路訊號

通報112,由勤務指揮中心發送連結,回傳定位簡訊,並留在原地等待救援。

只有通信訊號

通報112,將明確座標通報,並留在原地等待救援。

無任何訊號

往          走,訊號相較不會受到地形阻隔。

遇到狀況時,發送訊息系統,也將所在座標一併發送。

333原則:撐過等待救援的時間

台北榮總急診部主治醫師高偉峰提到「先禦寒,再飲水,最後覓食。」保暖才是首要關鍵。因此發生山域事故當下,受難者必須謹記333原則,以此保住性命。

​(可點擊3字樣,將有更多內容)

未命名設計__2_-removebg-preview_edited.png
登山意識.jpg

|知行合一:提升登山意識

知行合一:提升登山意識

「 行前準備和學習技巧的提升,預防山域事故發生。」

登山安全意識是預防山域事故發生的重要基礎。山友應在登山前做好行前規劃,累積登山經驗和知識,提升野外生存能力。另外透過登山教學課程,由專業教練指導,準備登山裝備、路線規劃、野外求生、緊急應變等學習登山技巧。

在山裡飛.jpg
結語

台灣山林資源豐富,為此,政府與民間單位攜手合作,推動各項山域安全措施,將山域安全知識納入義務教育課程當中,以期降低山域事故發生率,保障登山者生命安全,讓民眾都能安心享受台灣山林之美。

bottom of page